欢迎访问四川省总工会
领导信箱
四川省总工会微信 四川省总工会微博
四川省总工会微信二维码 四川省总工会微信二微博
微 信
微 博
四川长虹:探索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合作机制
发布日期:2019-06-26 15:14:19 阅读269次


提案人:邬江  

工作单位: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案由:

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企业群众性创新工作重要载体,在培养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整合广大职工创新技术力量,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运用课题开发,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运行情况及作用发挥与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工会在“搭建平台、服务职工、服务企业”的思路下,如何利用好职工创新工作室为职工搭建创新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

当前,在全国各行各业中创建了数以万计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遍地开花、深入人心,但是工作室健康发展面临的几个普遍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工作出现重复研发造成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浪费现象是因为工作室根据本单位生产需求开展,很多共性问题因缺乏交流,局限了创新思维视野。二是,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面很单一,对跨专业、跨行业、跨区域合作项目的承接能力薄弱是因为职工创新工作室长期独立开展创新工作,缺乏协同机制。三是,成果推广应用有限,很多优秀的创新成果被搁置无法转换成生产力是因为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渠道不畅通。

 

建议:

建议四川省总工会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牵头组织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作室交流活动,建设工作室成果转换平台和工作室合作机制,有效提高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创新进步。

一是以企业或行业为单位组织开展跨区域工作室管理、技术交流活动,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社交软件,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交流群,用互联网这一强大工具使工作室的优势共享,成果共享,推动工作室之间的交流,拓展创新视野。二是组织推动成果转换工作平台,策划组织开展成果展活动,成立成果转换市场平台,如微信公众号、专业网站、网页,或在工会网站上开辟对接信息专栏等。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企业的工作室创建跨区域工作室联盟,为工作室与工作室之间的技术交流、课题合作搭建更广阔平台。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及工作室成员参与利润分享和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分享工作室成果的机制。



关于对邬江委员《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探索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合作机制的提案》的回复

 

邬江委员:

您《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探索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室合作机制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指出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企业群众性创新工作重要载体,在培养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整合广大职工创新技术力量,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运用开发,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运行情况及作用发挥与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利用好职工创新工作室为职工搭建创新平台非常重要。

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工会共同努力下,我省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命名的3批191个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8年命名选树了全省“十佳劳模创新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省级创新工作室开展各类创新课题项目2000余项,创新成果近1700项,师带徒及培训培养职工技能人才6万人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节创经济效益高达52.59亿元,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四川省总工会将持续推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相关工作。一是推动制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规范创新工作室的工作范围和经费使用。二是利用省总工会相关资源为191家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打造跨界交流平台,借助社会服务做好创新成果专利申请工作。三是帮助企业建立工作室为领头,全员参与的创新工作理念,鼓励企业以创新创意大赛、QC小组活动、五小竞赛、专利申请和应用等为载体,整合创新项目资源,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激发企业职工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强化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分类指导、强化保障,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加强管理、突出实效”原则指导下,全省大力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形成梯次发展、规模放大、作用发挥的发展态势,为推动治蜀兴川发展再上新台阶做贡献。

 

 

                        四川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